小田
摘 要:与精英思想的文本呈现不同,民众观念依日常生活而得以存续。在近代浙江上虞,曹家堡周边乡民呈现孝义观念的“曹娥文化”颇具典型性,藉此扩展,可以揭示民众观念的日常存续机理。从存活方式看,民众观念在口传和仪式等社会互动过程中自然呈现;以思想资源言,民众观念主要以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上层意识形态为取资对象,而这种意识形态常常被转换为民众时常接触、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日常版本;就社会基础论,类如孝义的民众观念颇为契合底层民众构建地方生活秩序的逻辑。社会互动、日常版本和地方生活过程的有机结合,构成近代以降民众观念存续的独特机理,体现了传统中国民众观念存续的一般性状,为民众观念史研究昭示了别样路径。
关键词:民众观念 曹娥文化 日常存续 上虞
面对“新文化史”标举的“实践史学”旗帜,关注民众观念的社会史学者并不觉得突兀,因为他们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实践。民众观念藏诸实际生活过程中,社会史学者便循迹进入了民众日常世界。原本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精英思想史研究者可以进行文本分析,而普通民众提供不了文本。然而,多样的地方生活为民众观念的探究昭示了别样的路径。在民间生活实践中揭示观念的存续机理。社会史以为,这样的选择顺理成章。
千百年来,浙江上虞乡民以村姑曹娥为载体,在地方生活中恣意表达他们的观念,形成了史诗般的“曹娥文化”,这一文化丛集在近代的延续与存在,为透视民众观念提供了典型案例,由此案例扩展开去,可以揭示传统中国民众观念的日常存续机理。
一、民众观念的存活方式
民众观念只能存活于日常互动中。上虞曹家堡周边乡民一直在日常互动中表达着孝义观念;口传——“特定情境下人类交流的一种样式”,①是互动方式之一。起源于东汉的曹娥故事仍然流传于近代乡民口中。
距上虞城西四十余里,有一江名曹娥,在很早的时候,叫做潮江,不叫曹娥江。这江每到五月五日,人民必须立在潮前迎接潮神;否则,潮神发怒,潮水即刻汜滥,浸没田地,人畜漂亡,使人民无处伸怨,因此当地人民,每到这日,必伏地拜揖。
某年五月五日,人民又聚众迎神,那时就有曹盱的人祝唸,向潮神祷告祝福。不料他立得太近江岸,一跪下去,便失足倒入江中,被怒涛滚去,不知去向。那时虽经人极力捞救,但终没法得救。
那时曹盱的女儿,名曹娥,年十四岁。她看自己的父亲跌入江中后,不但没有救起,简直连父尸都不能捞起,因此她立在江边号哭,哭得饥不思食,渴不思饮,日夜如此。
她哭得真伤心,人一听了她的哭声,没一不感痛下泪。所以那是(些)有钱的富翁,竞动了恻隐之心,愿解囊悬赏道:
“若有人能撩起江中的盱尸,当赏银百两。”
在那重赏之下,虽有几个勇夫,下江去撩,但各用尽了平生的方(法),摸遍江底,可是连影儿也难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