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林特莱克:半梦半醒的人生
青 溪
林特莱克令人叹服之处在于,他既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先锋影像制造者,也是一个书写童真和温情的行家里手。
当下的美国大片,裹挟着叙事俗套和廉价温情,一次次试图冲击观众业已麻木的心灵。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老了,马丁·斯科塞斯圆滑了,奥斯弗·斯通妥协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失踪”了……当“新好莱坞”的黄金一代逐渐步入时光的黑洞,还有什么人能为曾经强盛的美国电影增添活力?理查德·林特莱克,一个或许你还不太熟悉的名字,他和同时代的独立电影人注定要担负起电影“中兴”的使命。在他的电影中,你可以看到“黄金一代”发韧初期的所有优良品质:独立、叛逆、自由、对高科技影像的重视与挖掘。但是,林特莱克令人叹服之处在于,他既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先锋影像制造者,也是一个书写童真和温情的行家里手。你可以行走在他缔造的真实世界中,又可以坠入他虚拟的梦幻田园不能自拔——或许,用林特莱克2001年自编自导的一部影片片名“半梦半醒的人生”来形容他是最合适不过了。
《速食帝国》为美利坚把脉
在前不久结束的第59届法国戛纳电影节中,林特莱克十分高调地携带自己两部最新作品《速食帝国》和《黑色扫描仪》进行参展。这其中,《速食帝国》参加的是主竞赛单元的评比。看罢影片,笔者不禁想起较早一段时间在圣丹斯电影节大放异彩的影片《超码的我》(Super Size Me,2004)。这部纪录片通过导演摩根·斯布罗克的亲力亲为,每天只以麦当劳为食,一个月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毁灭性的”变化,十几种疾病集于一身。由此,得以昭示出美国垃圾快餐食品“毁人不倦”的七宗罪。
在《超码的我》中,特意提到了美国西南部德克萨斯州的大城市休斯敦。这座城市因为姚明和火箭队为我们国人所熟识,但同时它也是全美肥胖率最高的城市。或许,正是这点刺激到了林特莱克,因为他本人便出生自休斯敦。相比《超码的我》纪录片式的表现方法,林特莱克选择了艾力克·施洛瑟的畅销书《速食帝国》作为改编蓝本,采用了虚构剧情片的模式,通过三个小故事连缀起来,效果颇为惊人。
林特莱克在提到《速食帝国》的原著时说:“我是这本书的超级粉丝,但不想将它拍摄成纪录片,当艾力克·施洛瑟谈到以人物的景片展开影片故事时,我顿时来了兴趣。电影版的《速食帝国》展现了真实的生活、工作和人们努力争取的目标,影片将使你关注以前从未注意过的人群。”其实,两人彼此的合作充满跌宕。在此之前,其实就有很多电影厂和制片人找到施洛瑟商谈拍片事宜,但施洛瑟不想就此出卖自己的作品,他还用了一年时间尝试拍摄纪录片,可未能如愿。后来,制片人杰里米·托马斯找到他,希望将他的作品拍成虚构电影,施洛瑟初闻觉得疯狂,但林特莱克的加入让他彻底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