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彭愫英,女,白族,曾用笔名霞衣。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盐马古道》,长篇小说《枣红》,中短篇小说集《古道碎花》等。曾获怒江州文艺创作奖。
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区的怒江州兰坪县,很早以前各族人民就懂得在盐卤水溢出的地方淘井取卤煎盐。被喻为古镇盐乡的拉井镇位于兰坪县中南部,是云南省三十三个古镇之一。拉井,原名“喇鸡鸣”。相传,喇鸡鸣村有人放牧羊群每次到此,羊群都要到箐沟舔食地上浸出的白色东西,牧羊人很奇怪,不由蹲下身尝了尝,这才知道地上浸出的白色东西是盐。清道光年间,随着开井产盐,“喇鸡鸣”地名中加上了“井”,后被人们简称为“拉井”,由此得名。
解放前,怒江州没有公路,但由于兰坪县盛产优质盐,以拉井镇为中心,逐渐形成了怒江境内的滇藏古道、盐路山古道、碧江营盘古道、六库保山古道、贡山六库古道等多条盐马古道。这许多条盐马古道,连接了怒江州的边四县和兰坪县,是通向内地的通道。
“赶马三年不歇店,处处留下冷火塘。伤心不过赶马人,赶了一程又一程。”自从十二年前,外婆给我讲起了背盐人的汗渍和马匹的白骨铺就的盐马古道,给我讲起了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原始森林的古栈道、碧罗雪山上的救命房……徒步盐马古道就成了我的心愿。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利用假期前前后后共六次到拉井镇走访盐马古道。尽管,马帮时代已经过去,悠悠古盐道上只有零星的驮柴马匹的踪影,那些背夫的血泪被荒草覆盖,崇山峻岭中的小路,也消失在一棵棵高大的树木和蓬蓬花树之中。但是,当我走进古镇拉井,摩挲石板路上深深的马蹄凹坑,似乎仍能听到历史的叹息。
一百八十多年的盐矿开采历史,孕育了盐马古道的盛衰往事。从家庭作坊、火法煮盐到真空制盐三个阶段谱写出的拉井盐文化,不因时光远去和2005年关闭盐矿硐门而沉寂。当我走访当年的盐工、马锅头、背夫和缉私队员,他们忆述的往事深深震撼了我。其中,最让我难以释怀的是盐工的故事。
在怒江州有一句口头禅“兰坪人不知道盐咸”,到了兰坪县,这句口头禅就变成了“拉井人不知道盐咸”。在拉井,听白发苍苍的老人讲述当年的制盐史、背盐史,我的眼角总是湿湿的……
仍记得曾是盐工的退休中医师赵桂孙,脱下鞋袜,让我看他那双自小被盐卤水泡得变形和被锅盐严重烫伤的脚,脚指头参差错落,又短又圆,没有趾甲,惨不忍睹。我仿佛看到,五口大锅架在一个火灶上,火烟出口处的锅里装着水,左右并列的四口大锅装着盐水;一个瘦弱的男孩白天在矿洞里干活,双脚浸泡了一天盐水,晚上回家后还要爬上高高的灶台,用大勺子敲打锅底的盐;疲累中的他实在困极了,不小心踩在锅盐上,脚被烫成了“花萝卜”……
更有一件惨事,让我至今感到心悸,有一户人家,正煮着盐,父母去盐卤仓房看盐卤水,孩子掉人盐锅里煮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