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有可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一条崭新的道路。然而,当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有着颇为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甚至处于完全不同的方向。如何从中国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城市化的路径
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显然是基于对我国城市化艰难的认识。依据二○○五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3%,有近八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如果今后每年城市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三十年后,我国的城市化率可以达到73%,相应的农村人口约为四亿。由八亿人减少到四亿人,是一个巨大的变动,农村人口减少的过程,也是人财物流出农村的过程。数亿人大规模流出农村,农村会日渐衰败,对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会造成严重问题。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国家投入来缓解农村衰败所造成的严重问题,从而使农村人口也可以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好处。
问题不止如此。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化率数据,是按居住地来统计的,那些务工经商的进城农民工算在内。虽然有一部分进城农民工已经在城市购房并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从而可以在城市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但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却不能在城市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而不得不在城乡之间流动:他们年轻时进城务工经商,年老时回到农村;自己在城市务工经商,却依托农村的土地赡养父母、养育子女。这部分农民工,不能真正算作城市人口,而只是城市中的过客。如果将这些农民工排除,则中国的城市化率仅略略超过30%,农村人口(或依托农村生活的人口)约为九亿。
而且,在未来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不太可能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建国以来,前三十三年(一九四九至一九八二),城市化率每年增加0.32个百分点,后十七年(一九八二至一九九九),城市化率每年增加0.57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中国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加入了WTO组织。但事实上,加入WTO并没有使得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更容易到城市定居,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提高中国的城市化率。因为进城农民工固然在增加,而农民工成为市民的难度却也在加大。即使不考虑发生世界性的经济萧条或其他意外事件,在未来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也几乎不可能持续地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
也就是说,三十年以后,依托农村生活的人口可能还要占到中国总人口的一半左右。
如果不考虑居民的生活质量及社会风险防范,中国未来三十年,也可能通过政策和制度调整来加快城市化速度。具体来说,正如一些学者建言的,可以通过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快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取消户籍制度降低农民进城的制度成本;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使农民可以将承包地置换为进城准备金。
但是,进城农民工不稳定的工作和很低的收入,无法支撑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体面生活,大量进城农民工将不得不住进城市贫民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