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拟就明代以后苏州地区的人口变动,对这期间园林建筑面积的影响展开了论述,探讨了“人口变动最先影响建筑面积匹配”的问题,从而为现今在处理人口和居住面积的关系时,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对象。
关键词:变迁;园林建筑面积;地区人口变动:关联
作者简介:陈晨(1982-),女,苏州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历史及理论研究。
一、明代以后苏州园林建筑面积变化的阶段性
清中期以前,苏州私家园林的主人大多为被贬官员或是官退养老之人,他们具备丰厚的文化积淀.崇尚儒雅的文化生活,其“大隐隐于市”的人生理想使得这段时期的园林风格承袭明代建制,即“虽为人作,宛白天开”。
从同治年始至解放之前,园主的身份有所变化。据笔者统计,在此期间,有三分之一的园主为从事经商发家致富者,或是掌管财政的要人,他们“富”而不“贵”的社会处境,迫使他们一方面攀结权贵,以赢得权贵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认可,另一方面,视园林为彰显财力的重要手段,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增加建筑数量、复合建筑空间和丰富建筑装饰等方面,以致清中期以后,园林建筑日益紧密,装饰语言呈现“巧夺天工”的面貌。
由此可见,园主的审美趋向和价值观念是构成园林建筑风格的主观因素。但是,如果将他们的审美趋向置于特定的社会现状中看待,就会发现,自清康乾盛世之后,中国人口激增与土地愈加紧缩这一社会矛盾,从本质上推动了园主冲破明代“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固有设计理念,而为“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的园林建造观念。
以下简要介绍不同时段园林建筑面积匹配的情况。
(一)清道光以前
这段时期以明代园林的设计观念为主导,视一鸿池水为中心,周边堆积土山或石山,遍植竹木,园林建筑呈现稀松疏朗的格局,赏园的视野因而非常开阔。
绘于明嘉靖年间文徵明的《拙政园图》(图一),其中涉及景物31处。主要的建筑只有11座,仅占整体景观的三分之一。此外,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独立构成,并且以占地面积较小的“草堂”形式出现。
至乾隆初期,才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建筑的设置,于池边立厅、堂、楼、阁、轩,并以回廊连接。将建筑空间串联起来。
绘于乾隆年间的《南巡盛典图》(图二),其建筑密度较《拙政园图》有所增大,虽然自然景观依然居于主体地位,但建筑组合布局的雏形开始显现。
此外,苏州园林现今的格局大都是在康熙和嘉庆年间形成的,如:今日艺圃、狮子林和沧浪亭的主要建筑和景观的基础奠定于康熙年间,网师园的格局则形成于嘉庆年间。自此以后,历代所做的园林建筑工作就是在不破坏建筑整体局面的前提下,增加建筑数量、扩大室内空间和增大建筑体量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