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川庆诗选》后记 在整理这本诗选的时候,我又重温了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再一次拥抱曾经有过的岁月、情感、历程、追索和沉思。
当风雪云一样飘过的时候,当道路时间一样延伸的时候,当情感洪水一样漫过的时候,当故乡梦一样萦回的时候……我写下了这些文字。 我庆幸自己成为新时期诗潮的亲历者:作为新时期诗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诗潮风靡1980年代的大学校园,我投身其中,并与挚友潘洗尘写作了我国第一篇总结大学生诗歌创作的评论文章,发表在《当代文艺思潮》1984年第3期;与挚友杨锦选编了我国第一本大学生散文诗综合选本《中国当代大学生散文诗选》,由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初版印了13000册。
我发现自己写得太多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50年才写了200首诗。我在整理诗选的过程中,不断淘汰一些粗浅的文字,并且永远地告别她们,保留下来的也并不完美。
我后来写了一些小说,并拥有不少读者,但是读诗写诗的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我。
博尔赫斯写过:“把死亡当作梦境,把落日看成凄迷的黄金,这就是诗——不朽而又贫困,诗就像旭日和夕阳的循环。”诗,会让人丰盈、宁静、善良、年轻、坚忍和开阔。
一本诗歌评论集
上世纪80年代,迷恋文学的人多。我所在的鸡西市文联《雪花》杂志社办了一个“北方函授创作中心”,第一期报名参加的人有一万一千人,接下来几期,也都有七八千人。那时,编辑部在鸡西市委办公楼内办公,每天收到的大量信件让市委收发室的人忙得苦不堪言。
因为有了这个“北方函授创作中心”,就要印些参考资料,我的一本薄薄的诗歌评论集《诗歌漫论》,就是那时候印出来的。
我迷恋过一阵诗歌评论写作。《诗歌漫论》收入了在《当代文艺思潮》、《诗林》、《太原文艺》、《创作通讯》等杂志上刊载的7篇诗歌评论文章。那时年轻,我不遗余力地呼唤创建“北大荒诗派”,现在回头看,这种呼唤未免有些冲动。《诗歌漫论》还收入了我的5篇谈诗书简。
有意思的是,在这本小册子的空白处,作为附录,收入了我喜欢的几首短诗,它们是北岛的《宣告》、舒婷的《神女峰》、顾城的《小花的信念》、杨炼的《海边的孩子》、傅天琳的《告别酒泉》、柯平的《寄赠小红》、林祁的《寄北国》。每每读这几首短诗,真是如饮醍醐。
年龄大了,对好诗的评价简单了,感觉好诗就是有味道的诗。有时细想一下,这种评价又不简单:要把诗写得有味道,有那么简单吗?
责任编辑 白荔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