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森斯塔特阐述了多元现代性的形成及其动力,从时间与空间、事实描述与理论反思的角度阐释了“多元现代性”观念,批判了隐含于现代性、多元现代性之中的破坏性因素。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性”观念对中国的现代性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世界的状况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面而科学地认识现代性;促使我们注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发挥自己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优势,发挥传统与历史经验的作用,趋利避害,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性之路。
关键词:艾森斯塔特;多元现代性;多重阐释
中图分类号:C0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7)02-0027-09
“多元现代性”观念对我们并不陌生。2002年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在上海所作的“单一的现代性”的报告,就引发了关于单一或多元现代性的争论,这足以反证“多元现代性”观念与我国学术界的亲和力。[1]2003年泰勒(Charles Taylor)在上海作过关于这个议题的报告,也受到了学界的热烈欢迎。①[2]
艾森斯塔特(Shmuel N.Eisenstadt)是以色列著名的社会学家,其比较现代化研究和多元现代性研究在国际学术界都很有影响。他的《帝国的政治体系》、《现代化:抗拒与变迁》等著作都已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并在专业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奇怪的是,他的现代性理论在国内的影响根本无法与吉登斯(Anthony Giddens)、鲍曼(Zygmunt Bauman)、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伯曼(MarhallBerman)、泰勒等学者相比,他的多元现代性研究也一直没有能够引起我国学界的足够重视。事实上,与上述学者相比,艾森斯塔特的研究与中国有更多的关联。这不仅是因为以色列与中国的国情比较接近,还因为他对中国的研究远比上述学者深入。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更应该关注艾森斯塔特的研究。限于篇幅,本文仅研究其多元现代性理论以及对中国现代性建设的意义。
多元现代性的形成
现代性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概念,这与研究者切入现代性问题的不同路径关系密切。我们先以艾森斯塔特理解现代性的路径为切入点,看他是从哪些方面来把握现代性的。
艾森斯塔特是这样理解现代性的:首先,他是从文明的视角来理解现代性的。现代性是一种独特文明,它与历史上其他类型的文明的区别在于:它是轴心文明的转折的产物。其次,现代规划所导致的人的自主性、开放的未来观念和反思意识,与现代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规定了这种文明独特的文化前提和政治前提,也决定了现代性的基本预设、文化特征、政治取向、意识形态前提和制度前提。最后,现代性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体,它不断地变化、不断地重构,但这种重构是继承与变异的统一,也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构成了现代性的各个侧面,也是研究现代性需要正视的问题。在研究现代性的历史、现实问题和发展趋势等问题时,在进行相关的价值判断时,都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实际上,正是对现代性的这些因素的把握,促使艾森斯塔特以此为起点,发展出“多元现代性”的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