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统企业价值的反拨 ● 重新审视企业价值链 ● 让企业价值长青
传统企业价值的反拨
在现实中,股东价值最大化很容易导致企业忽视其他非股东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而言,利益相关者一般分为三类:在资本市场中,主要指大小股东、债权人及公司资本的提供方;在社会与市场中,主要指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等;在组织内部,主要指企业内部的管理者与员工。一旦忽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存在,必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
在经营中,企业往往需要借助大股东的关系网络(包括客户、供应商、银行、政府等)。在很大程度上,经营者会受到大股东意志的影响。但与此同时,这种做法却忽略了大股东控制企业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道德风险。例如,国外的安然、国内的银广厦就是将此类道德风险转化为商业风险并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国退民进”常常成为讨论的热点。这势必会涉及到下列问题:政府是否应该拥有企业?国有企业是否应该建立代表股东及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公司治理体系?事实上,瑞典、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国有不等于国营,也不等于不考虑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更不等于不去追求企业价值。相反,国有企业必须更好地建立起代表国家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公司治理体系。对于一些垄断性行业,人大代表们纷纷建言要消除暴利。这就要求这一部分“政企合一”色彩较浓的国有企业必须首先建立透明的、健康的公司治理体系,充分考虑国家股东及社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不能“唯企业利润至上”。
利益相关者价值与股东价值虽然短期内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两者必然会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价值长期、持续地增长。
重新审视企业价值链
企业价值的生命周期包含了两层含义,即价值的创新与价值的优化。企业价值的识别与创造的过程属于价值创新阶段,而企业价值的巩固、维护与扩展则属于价值优化阶段。一般说来,从确认到扩展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企业价值的价值链。在经营实践中,董事会与经营层应该携手审视企业的价值链,判断企业在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并融入管理决策中。企业的建立与新兴业务模式的开发等,都离不开价值创新的过程。而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对于股东、其他利益相关者价值要求的满足,都必须经历一个价值不断优化的过程。
企业价值的创新过程是发现、识别潜在的业务机会,并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为企业带来真实的价值增量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创业者”。而企业价值的优化过程是使增量价值真正转变为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存量价值的过程,包括了将企业创新活动得来的增量价值载体与原有的业务模式的融合,并不断地加以维护与巩固,为企业进一步的价值创新奠定基础。一般说来,这一系列活动就构成了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主体。对于管理者来说,日常从事的管理活动就是优化企业价值的过程。这有别于创业者,因为优化企业价值才是管理者所面临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