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立足强农惠农,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凸显中央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也为下一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年投入逐年增长,力促城乡协调发展
200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到2144亿元。2007年达到4318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2174亿元,增长了101.4%。过去五年财政支农力度之大、措施之实、农民受惠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数字增长的背后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廖晓军说,2003—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累计达到1.6万亿元。在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投入政策更加完善,投入机制更加灵活,投入重点更加突出,投入效果更加显著。
五年来,中央财政陆续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补贴政策,使农民直接受益的程度大幅度提高。2003—2007年,仅中央财政安排的上述四项补贴资金就达到1144.2亿元。2003—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的转移支付资金3000多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地方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消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减轻大湖区农民负担及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等。
廖晓军说,过去五年,中央财政的投入领域由注重农业生产环节为主转向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并重,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随着2006年彻底取消农业税,中央对“三农”的方针由“多予、少取、放活”转变为“基本不取、多予与放活”并重;不断出台和强化强农惠农政策,逐步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稳定的反哺农业投入机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廖晓军说,五年来,中央财政在重点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民直接补贴力度的同时,财政投入还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有力地支持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文化事业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问题的解决,努力实现让“城乡居民共沐公共财政阳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统计显示,2003—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科学和文化的投入超过1300亿元,年均增长72.5%。此外,五年来,中央财政还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169亿元,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同时在2007年安排30亿元资金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补助,推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促进“三农”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4年粮食增产,2007年粮食产量超过一万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增幅超过6%,首次突破4000元,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大大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