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得气是针刺疗法取效的关键。本文就得气的意义及如何辨气、如何得气做了初步探讨。得气是术者与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对针刺的具体感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辨气要分辨正气(谷气)、邪气,辨虚实、寒热。操作手法是以杨继洲的十四法为纲,简要述之,如循法之催气、按法之行气、盘法之和气。同时对迎随补泻亦做了阐释,从进针之法、行针之法、出针之法,都对如何“得气”做了初步阐述。
[主题词]得气;针刺疗法/方法;针刺感应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是得气在针刺疗法中最经典的理论要义。
1 何谓得气
得气即为“针刺感应”,这种感应是医患双方同时对针刺作出的有效反应。
1.1 术者对得气的感应
正如《标幽赋》云:“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这种来自临床实践的细微感知,没有积年累月的反复实践是体会不到的。当气未至时,针下为轻浮感,是真气未至的反应,对此,针灸大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这样写到:“若气不朝,其针为轻滑,不知疼痛,如插豆腐者”。至于“如鱼吞钩饵”的感觉,笔者长期摸索,总结为10个字即“轻松虚滑变为沉紧重满”。比如押手的指感,当触知肌肉紧张、跳动或有搏动感时,所谓“如动脉状”即为得气。笔者在针刺实热证者时,常用透天凉手法,往往在针刺中押手渐有患者皮肤温度下降的感觉;患者同时也诉局部有吹凉风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出现,往往是在慢按紧提、三退一进,按地、人、天三部,行完六阴之数之后,这种得气才较明显。而在针刺虚寒证者时,用烧山火的手法,押手会有患者皮肤温度有所上升的感觉,患者诉局部或全身有温热感,像一股暖流进入体内,甚至押手触其肤有湿润感;患者可有面部烘热、皮肤局部潮润微红等反应。出现这种反应,一般要在行完天、人、地三部,紧按慢提、三进一退,重复3个9次之后,才有较明显的温热潮润之感。当然,在临床实践中,也不提倡非要“六九之数”,只要气至,并守而勿失,治病效果才好。
1.2 患者对得气的感应
在针刺过程中患者所针穴位局部和所属经脉路线上可出现酸、胀、重、麻、凉、热、痒、痛等感觉,局部肌肉可出现松弛或紧张,甚至有蚁走感、触电感、跳动感等不同的针感。针感的强烈与否与机体的反应性、病因性和针刺的部位不同而各异。如酸胀感多见于局部,特别是肌肉深层;电麻感多见于四肢;痛感多见于四肢末端及痛感敏感处,如水沟、涌泉、劳宫和指尖等。
1.3 得气要“无过不及”
凡事有度,凡针亦有度。针刺之得气,要无过之,无不及。术者要通过望、触、问加以仔细辨析,随时注视病人的面部表情是及时掌握手法轻重和得气程度的有效方法。针感徐缓而至,患者感觉舒适,面部则呈现平和坦然的表情;若针感紧急而至,过于强烈,患者不堪忍受,则出现痛苦表情,如皱眉、咧嘴,甚至呼叫啼哭,此时术者应停针观察,以防晕针或其他不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