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精武故事:和电影的不解之缘
状 态
没想到吉坦那么大度,一见到马精武就一下拥抱住他,用俄语说:哎呦,我们的小英雄来了。
马精武艺术简历
1938年11月生于乌鲁木齐市。1960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毕业,留校在表演系任教。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秘书长。
在教学之余,曾在多部故事片中担任主要角色。例如:60年代中苏第一部合拍故事片《风从东方来》、以及《停战以后》《穿山巨龙》;70年代的《艳阳天》《烽火少年》《金光大道》《火娃》;80年代的《叛国者》《我、你、他……》《行窃大师》《大惊小怪》;90年代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悲喜人生》《铸剑》《青蛇》《天国逆子》《太阳有耳》《古城童话》《走进澳门》等。
担任导演的故事片有:《笑比哭好》《端盘子的姑娘》《我、你、他……》《好女婿》《欢乐常在》《被跟踪的少女》《故乡的旋律》等。
参与的话剧创作有:50年代多幕剧《党的女儿》《雷雨》《普拉东·柯列契特》,70年代多幕剧《新的篇章》《白求恩》《双送礼》《最后的一幕》;80年代多幕剧《这不是戏》《哦,大森林……》《赵氏孤儿》;90年代《马精武喜剧专场演出》等。
考电影学院用了39天
他跳了民族舞,考官们看了看,说你能不能再跳一个。结果马精武梗着脖子说,别人就跳一个,为什么我要跳这么多?
自从跨入电影行业门槛的那一天起,马精武就跟北京电影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考上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毕业之后又留校任教,直到他光荣退休。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当年考北京电影学院,马精武足足用了39天,而整个过程也像一次奇特的历险,完全可以拍成一部时下流行的公路片。
话说青少年时期的马精武,已经是高大、帅气、风流倜傥的美少年。那时他在乌鲁木齐的中学里很是活跃,爱画画,爱演话剧,爱跳舞,爱唱歌。当时他的理想是考美术学院,将来当个画家。像很多老一辈的电影艺术家一样,他能和电影结缘也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有一天他看到《人民日报》上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简章。略微想了一下,马精武就把名给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