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支持比将不断下降,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将难以为继
特约作者 左学金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再次确认了中国人口生育率和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在2025年前后,中国人口总量将在达到不足14亿的高峰后进入负增长。据联合国2010年世界人口前景展望中对中国人口的预测,在本世纪末,中国人口总量将下降到10亿以下(中方案),甚至低至略超过5亿(低方案)。21世纪将是我国人口总量发生由增长到下降这一重大转折的世纪。
在人口总量变动的背后,是年龄结构的相应重大变化。将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与2010年普查相比,0岁-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33.59%减少到16.60%,下降了一半以上,而老年人口的比例由4.91%增加到8.87%,上升了80%以上。这种趋势可称为“少子老龄化”。这一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各类社会保险项目的支持比的下降趋势。这将不断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税收负担和各类社会保险缴费的负担。
参保职工的转移支付负担会不断加重
老龄化将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税收和各类社会保险缴费的负担
在现代社会,除了家庭内部的代际转移支付外,还通过公共财政和各类社会保险进行家庭以外或社会范围的代际转移支付。人口老龄化将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税收负担和各类社会保险缴费的负担。
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生命周期的少儿阶段、劳动年龄阶段和老年阶段都需要消费,但是,一般只在劳动年龄阶段从事生产。所以少儿阶段和老年阶段的消费需要通过代际转移支付(这包括家庭内部的代际转移支付,还包括公共财政和各类社会保险进行的社会范围的代际转移支付),老年阶段还需要通过提取自己的储蓄来满足消费需求。在劳动年龄阶段从事生产的所得收入,一部分用于自己的消费,另一部分则用于代际转移支付和储蓄。
决定就业人口代际转移支付负担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老年扶养比,即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近年来,人们更多地用老年扶养比的倒数(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率),即支持比来度量就业人口的代际转移负担。支持比越低(或老年扶养比越高),劳动年龄人口的代际转移负担就越重。
从时间维度来看,老年扶养比或支持比是一个动态的指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国人口未来的支持比会不断下降。这就意味着未来的劳动年龄人口通过代际转移支付来支持老年人的负担会不断加重。
根据历次普查数据计算出来的相应的支持比,从1982年普查的12.53降为2010年普查的8.40,下降了近三分之一。根据上述联合国关于中国未来人口的展望的中方案,2050年,中国支持比将降至2.38,2080年降至1.83;根据低方案,则2050年和2080年将分别降到2.10和1.14。不过,扣除一部分因为在学校读书、退休或其他原因没有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以及一般男60岁、女55岁或更早一些退休的情况,上述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口的支持比,实为“潜在支持比”,并非实际的支持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