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理论与实在;镜像关系;量子力学;模拟关系;谈论实在
在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中,“理论与实在”之间的关系开始既不复杂也不成问题。科学理论毫无疑问是对实在的正确反映,这种观点不仅是常识实在论的一种自觉延伸,而且还具有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并内化为一种思维方式,贯穿于科学家的研究行为当中,成为科学家的一种研究直觉。在量子力学诞生之前,除了哲学家,大多数科学家都不会对“科学理论是对实在的描述”这种观念产生任何怀疑。可是,当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到宇观与微观领域时,这种简单而朴素的实在论立场受到了颠覆性的冲击,以至于20世纪的许多物理学家不得不卷入关于“理论与实在”的关系问题的争论中。这些争论以20世纪20年代以来玻尔(N. Bohr)与爱因斯坦(A. Einstein )围绕量子力学概念体系的三次大论战为标志。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史上,“理论与实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经典理论与实在的镜像关系及其受到的挑战的剖析,论证了量子理论与实在之间的整体性模拟关系,提出了理论不是描述实在,而是理解或谈论实在的观点。
一、经典理论与实在的镜像关系
近代自然科学是随着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被广泛地称之为“实验科学”。实验在近代自然科学中至少发挥着“发现与检验”两种同样重要的功能;数学则是科学家理解自然界的一种简洁而有效的语言符号。实验方法所具有的物质性、能动性与可感知性,以及数学方法所具有的逻辑性、推理性和系统性等特点,直接奠定了科学研究中的实在论立场。这种立场大致包括如下基本点:承认有一个客观的、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实在世界,它构成了全部自然科学研究的直接或间接的对象域;科学家关于研究对象的知识首先来自测量、观察和实验等感性物质活动;加工感性材料而形成的概念和理论是对客观对象的间接而深刻的反映;概念与理论的正确性需要由是否与对象的内在本性相符合来加以判断;得到实验证实的真理性的概念与理论,具有指导人们作出预言从而变革现实的作用。几百年来,这种立场已经牢固地贯穿于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当中,内化为科学哲学家库恩(T. Kuhn )所说的一种“范式”。“范式”的形成极大地超越了理论的简单陈述,转化为一种较为固定的思维方式或研究直觉,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确保科学研究能够持续发展的经典实在论的价值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