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圈热衷于年度的艺术排行榜——虽是起源于美国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明星文化,本地人豪情满志地延续前者并就此创造了此类的二手文化。
2004年,冯博一和中央美院的一些学生举办了《所以是他们及这就是他们》展览。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对奥斯卡奖的滑稽模仿,在噼里啪啦的闪光灯下,曾凡志、方力钧和张晓刚的纸质人形被颁发塑料奥斯卡奖。大家都愿意开心一笑,因为在当时的北京,艺术圈里成功者的光晕,远不像当下这样普照中天,他们还是在喷薄欲出的“红日”,幽默和自我揶揄还算合乎时宜。
现在还会有人这样“强颜欢笑”吗?因为此后,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揭露的那个物质主义的70年代的欧洲病严重感染了21世纪的中国艺术界,那些充斥报摊的艺术杂志一竞高低,向大家介绍年度最具媒体影响力的展览、艺术家、拍卖公司(或许加上年度策展人)。不言而喻的条件是,这位艺术家卖得够好。
2010年中国艺术市场的势头不错,销售额比低迷的2009年实现了大跃进。那么,为什么要对进步现象提出批评呢?
问题不在于近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已融入国际艺术市场,不经意中甚至已经超过了其他竞争国——在当代性的时间意义和空间扩大的速度上同时实现超越,这一切看起来多么激动人心,令西方批评家心生妒意,因为在西方文化的源头——欧洲已经好运不再了。毋庸置疑,全球经济中的艺术市场里,中国当代艺术拥有同等的权利,以能量和技巧谋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上升力量自然显示出相对的成熟度。
问题在于超越性速度中,艺术品作为商品的各种结构已经全面系统化。商业将追求利润和效益的普遍逻辑强加于艺术和文化。美学价值不再是交换价值的不二依据,艺术品价格成为鉴赏甚至是“美”或美学趣味的主要标准之一。
这种情况下导致的“美学”效果是巨大的。艺术产品的买家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当代文化财富是否应该按照营业额(总额)或获奖者(排行榜首)来计算?抑或通过艺术品的质量、另辟蹊径的思想、恰如其分的历史评价来建立价值系统?如果说这涉及当代艺术的大众教育,那么无疑还有其他手段,可以让大众、未来的艺术收藏者来了解艺术的常识、创造者的个性、艺术生产者的生态环境,等等,而不是非要那些粗俗的盛典——不过是夜宴与黑暗同谋的时光罢了。
“市场是检验艺术的惟一真理。”嘉德拍卖会的负责人说。本该语惊四座的发言出现在青年批评家会议上,却没有人站出来反驳。
这个国家的当代艺术史只不过进入而立之年。
30年前,1979年,中国首次举办了前卫的“星星美展”。这场具有决定意义的展览,让所有艺术家发现了中国的现代性,同时也解放了其他所有艺术活动。20年前,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现代艺术大展”。此次艺术展产生了强烈反响,对艺术创作、艺术史和艺术市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10年前,中国艺术进入国际市场,北京这座城市也迅速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个当代艺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