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开辟了两个公共租界,即上海公共租界和鼓浪屿公共租界。鼓浪屿公共租界建立之初,在土地章程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均以上海公共租界为蓝本,两个公共租界因而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两个公共租界在租界的拓展、租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租界的作用与地位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甚至是相当大的差异。就两个公共租界进行研究、分析与比较,对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租界史,无疑是有益的。
关键词:近代中国;上海;鼓浪屿;公共租界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7)02-0113-08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在中国各地设立租界。1843年开始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在上海、厦门、广州、天津等10个通商口岸共开辟了20多个专管租界和2个公共租界,这2个公共租界便是上海公共租界和鼓浪屿公共租界。虽同为公共租界,并且鼓浪屿公共租界在地界章程内容和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基本上以上海公共租界为蓝本,但两个租界无论在地域范围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或是租界的作用与地位等方面都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研究分析比较上海与鼓浪屿两个公共租界,有益于增进对近代中国租界史的了解。
一、租界的形成与拓展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不断在中国开辟租界,也不断地展拓租界。上海公共租界与鼓浪屿公共租界在开辟的时间和扩展的范围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上海公共租界于1863年9月21日由英美两国在上海强行租借地发展而来的原上海英租界和上海美租界合并而成,是中国租界史上第一个正式形成的公共租界,其时间最长,面积最大,发展典型,影响广泛。鼓浪屿公共租界则是在上海公共租界形成40年后,由中国清政府主动提出开辟,并与西方列强于1902年11月签订《公共地界章程》,于1903年5月1日正式成为公共租界的,面积仅为上海公共租界的1/40。
上海公共租界之所以地域宽广,是因为多次得到大规模的扩展。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后,英国政府即要求上海官府划定一个区域让英人居住。1843年12月底,中英双方大体划定了这一区域的界址,即东以黄浦江为界,北以吴淞江为界,南以洋泾浜为界,西面与一片荒地相连。1846年9月24日,上海道与英国驻上海领事议定以界路为上海英人租地的西界。至此,英人租地界址四至划定,面积为1080亩。[1]4611848年,英租界进行了第一次扩展,从原来的1080亩增至2800多亩,面积增加了一倍以上。[2]35此间,抵达上海的美国人都居住在英人租地内,美国领事馆也设在英人租地内。1848年起,美国人开始在虹口地区广置土地,建造房屋,并获得上海道的允准,但双方并未议定这一居留区域的界址。[3]181863年6月25日,美国与上海官府划定美租界界址。1863年9月21日,上海英租界和美租界合并,正式成为上海公共租界。 ......